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植物生理学精品课程 →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返回首页
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大纲(草业科学72学时民本)
 

 

 

 

塔里木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              

适用层次:民族本科               

适用专业:草业科学               

完成单位:植物学研室                    

编写人员:刘明、王海珍、起登凤、韩占江

执 笔 人:刘明                

 

 

 

2012512

教务处印制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植物生理学》

2.课程英文名称:Plant Physiology

3.课程编号:011184

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5.课程性质:必修课

6.适用层次:民族本科

7.适用专业:草业科学

8.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9.    时:总学时7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

10.    分:4.5学分

二、课程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植物生理是草业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从植物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信息传递、形态形成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种子萌发、生长、运动、开花、结果等生长发育过程。这些生命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生理学正朝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从宏观上转向生态、环境研究,微观上把植物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还原到细胞和分子水平。植物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一切利用植物生产中。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植物生理学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验学科,实践性很强。对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系统讲授植物生命活动中各种基本代谢,并在此基础上讲授从合子形成经种子、幼苗、营养生长直到开花、结果的整个生活周期中,植物在遗传因子控制和外界环境影响下,如何通过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息传递,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有序进行生长发育的规律机理。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使学生建立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又要知道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启发学生重视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学会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注意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动向。学习前人总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进行自己的探索。注意辩证思维,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详细讲解并启发学生认真学习植物生理学中有关研究的实验设计思想、方案、方法和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学习一项研究的结论更加重要。同时,教育学生要学好实验课,验证和丰富课堂理论,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意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到生产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深度适当,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实际应用的传递。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重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基本理论:

1.植物细胞生理 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细胞器、生物膜的超微结构,掌握其生理功能特点以及植物细胞原生质的特性和植物细胞全能性。

2.代谢生理 掌握呼吸代谢的主要途径,光合作用的机理(包括C3C4CAM的代谢途径),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蒸腾的基本理论,掌握离子吸收、运转的基本规律和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理解同化物运输分配规律和植物信号传导的意义。

3.生长发育生理 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植物生长、成花、开花、结实和衰老的主要生理机制。

4.环境生理 了解正常环境条件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逆境(干旱、水涝、极端高低温和大气污染等)引起植物异常生理变化的规律,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可能方法。

基本知识:植物生理是在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人们在生产中采用各种栽培耕作措施,目的在于调节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满足植物高产、优质的要求,诸如:通过溶液培养,了解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矿质元素,为合理施肥打下理论基础;对植物一生中生态需水与生理需水的测定,为制定合理灌溉方案和适时、适量、高质、高效地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对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在防止器官脱落、插条生根、促进萌发、防止倒伏、控制休眠、调节生长、安全贮藏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对栽培引种和良种培育做出重大贡献;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和应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基础理论,为育种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掌握呼吸作用的基本规律,为种子萌发,防止烂秧,以及农产品贮藏提供了合理而有效措施;光合作用的研究,为合理密植,合理间种套作,合理利用光能和高光效培育良种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高温、低温、干旱、水涝、盐碱、有毒物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污染以及病、虫危害等逆境对植物伤害的研究,可在人们的干预下,提高作物对环境的抗性;可见本门课程的任务,决不局限于消极地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植物生理的理论和知识去能动地改造自然,在农业生产上为遗传育种,合理化栽培奠定理论基础;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做出贡献。

基本技能:学习植物缺素症的诊断方法;学习光合强度、呼吸强度、水势、种子生活力、酶活性等的测定技术;学会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正确使用;了解植物抗逆性鉴定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解: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展望;植物生理学是合理农业的基础。

了解:什么是植物生理学以及它主要研究的内容;了解绿色植物代谢活动的主要特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了解植物生理学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和发展趋势;为认识和学好植物生理学打下基础。

掌握: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简史及其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二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理解:水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性;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蒸腾作用;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植物水分平衡与合理灌溉。

了解: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作用;了解水的化学势、水势的基本概念、植物生理学中引入水势的意义;了解植物细胞的水势的组成、溶质势、衬质势、压力势等概念及其在植物细胞水势组成中的作用,了解并初步学会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方法;了解植物根系对水分吸收的部位、途径、吸水的机理以及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和气孔蒸腾是蒸腾作用的主要方式、蒸腾作用的指标、测定方法以及适当降低蒸腾速率的途径;了解植物体内水分从地下向地上部分运输的途径和速度、水分沿导管上升的机制;了解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的指标及灌溉方法以及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掌握:植物组织水势概念、水势的组成,水分移动的方向;植物细胞和根系对水分的机制;植物蒸腾作用的调控、气孔运动机制及其调控。

教学难点:植物组织的水势的基本概念组成和有关计算;气孔开闭的机理。

第三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和氮素营养

理解: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及运输;氮素及其他元素的同化;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了解:高等植物矿质营养的概念、研究历史,植物必需元素的名称及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植物缺乏必需元素所出现的特有症状;理解营养离子跨膜运输的机理,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过程、特点以及根外营养的意义;理解硝态氮、氨态氮在植物体内的同化过程、同化部位,以及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运输方式;理解影响植物吸收矿质养分的环境因素、作物生产与矿质营养的密切关系并理解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能够提出合理施肥的措施。

掌握: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养分的可利用形态、缺素症及其诊断;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及机理;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养分的特点;氮素的同化过程。

教学难点:营养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和机理;氮素的同化过程;缺素症及其诊断。

第四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叶绿体及其色素;光合作用的机制;光呼吸;C3C4CAM植物光合特性比较;光合作用的产物;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植物的光能利用于作物产量。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研究历史,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了解叶绿体的结构、光合色素的种类;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能量吸收转变过程的情况;了解光合碳同化的基本生化途径以及不同碳同化类型植物的特性;理解光呼吸的含义、基本生化途径和可能的生理意义;了解光合作用的测定方法;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理解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掌握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与措施。

掌握:影响叶绿素合成和破坏的原因;光合作用的机理;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生理特点;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植物对光能的利用与生物产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光合作用的机理;C3C4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了解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熟悉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循环等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熟悉呼吸链的概念、组成、电子传递链等多条途径和末端氧化系统的多样性;了解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代谢和呼吸代谢的调控;了解呼吸作用的生理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测定呼吸速率的基本方法;了解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器官的呼吸特点和这些器官贮藏保鲜的关系;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掌握:呼吸作用的多样性及其意义;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的定位及其生理意义,抗氰呼吸及其意义;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其与农产品采后贮藏的关系。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分配

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有机物运输的机制;有机物的分配;影响有机物运输分配的环境因素。

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两种运输系统,韧皮部有机物质运输方式、运输的物质种类、运输的方向和速度;了解韧皮部装载和卸出途径与机制;了解韧皮部运输的机理;3.了解光合细胞和库细胞中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了解植物体内代谢源和代谢库之间的关系;了解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和影响因素。

掌握:实验证明有机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方向;有机物运输的压力流动学说内容及其评价;有机物的分配规律和特点;源-库理论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韧皮部的装载和卸出;有机物的运输机制。

第七章    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

理解: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乙烯、其他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林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极性运输、生长素的“二重作用”及乙烯的“三重反应”、偏上生长等基本概念;了解植物生长物质的种类、结构和性质;掌握研究植物生长物质的方法;了解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运输的基本特征;了解植物激素的发现过程和作用机理;熟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各自的主要生理效应;了解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掌握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技术及注意事项。

掌握:五大植物激素生物合成的途径、前体物质及其调节;五大植物激素主要的生理作用;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酸生长学说,赤霉素对大麦种子а-淀粉酶的诱导,细胞分裂素延缓叶片衰老大机制,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的机制。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的主要应用。

教学难点: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和生理作用;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研究植物生长物质的方法;人工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原理。

第八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理解:种子生理、细胞的发育、植物生长的周期性、植物生长的相关性、植物的生长运动、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光形态建成。

了解: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以及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因素;了解种子萌发与休眠的特点和影响种子萌发与休眠的内外界条件;了解植物生长大周期和生长周期性的表现形式;了解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主茎与侧枝、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等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了解影响生长的环境因素;了解光敏色素的性质及其在光形态建成中的作用;了解植物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概念及其向重性和向光性。

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及生理变化,种子生理休眠的原因;细胞发育三个时期的生理特点;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光形态建成及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因素;顶端优势的机理;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

第九章    植物的生殖、成熟、衰老与脱落生理

理解: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光敏素在植物成花诱导中的作用、花器官形成及性别表现、授粉受精生理、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果实的生长和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的衰老、器官的脱落。

了解:春化作用的概念、反应类型、植物通过春化的条件、春化作用的机理以及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应用;了解光周期的类型、光周期的诱导机理、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以及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了解花器官形成和性别表现;了解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过渡、性别分化与表达的一般规律以及了解一些有效的调控措施;了解胚和胚乳的发育以及种子贮藏物质的积累过程;熟悉果实的生长模式、单性结实现象和果实成熟时的变化;掌握种子和芽的休眠并了解其调控方法;熟悉植物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掌握器官脱落的细胞学及生物化学过程,并了解影响脱落的内外因素及调控方法。

掌握:春化作用与光周期理论;授粉受精需要的条件及生理生化;种子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激素调节;器官脱落与离层的形成及激素调控。

教学难点:春化作用的机理;光周期诱导的机理;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与果实品质的关系;植物衰老的生理机理与调控;植物激素与脱落的关系。

第十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理解:植物的抗寒性、植物的抗旱性、植物的抗盐性、抗性生理通论。

了解:抗逆生理、逆境蛋白概念、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与代谢特点;了解渗透调节与抗逆性的关系、膜保护物质与自由基的平衡;了解低温对植物的伤害以及植物抗寒的机理与途径;了解干旱对植物的伤害以及植物抗旱的机理与途径;了解盐碱对植物的伤害以及植物抗盐的机理与途径;了解抗逆生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途径。

掌握: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及其机制,抗寒锻炼过程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干旱对植物的伤害及其机制,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变化及抗旱性;盐分过多对植物的伤害及其机制,植物对盐害的适应性变化及抗盐性;逆境下植物生理代谢变化及其对逆境的交叉适应性;抗逆生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掌握提高作物抗逆性的途径。

教学难点:膜脂发生相变与抗寒性的关系;抗寒性与抗逆性的机理;植物在逆境下的生理生化的变化。

 

2、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

                                       

第一章  水分生理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第二章  矿质营养     根系活力的测定—TTC,甲烯蓝吸附法

                     硝酸还原酶活力的测定—活体法

                     硝态氮含量的测定—SA-H2SO4

第三章  光合作用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

                     叶绿体色素的含量测定—分光光度法

                     光合速率的测定—半叶法与改良半叶法

第四章  呼吸作用     植物组织呼吸速率的测定—小篮子法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高锰酸钾滴定法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愈创木酚氧化法

第五章  物质代谢     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染料结合法

第六章  植物激素     生长素类物质对根芽生长的影响

                     赤霉素(GA3)对小麦种子α-淀粉酶的诱导形成

第七章  生长发育     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TTC法、BTB法、红墨水法、纸上荧光法

第八章  抗性生理     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磺基水杨酸法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电导仪法

 

实验一 植物光合速率的测定(技术型综合实验)

I.半叶法与改良半叶法

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测定光合速率的几种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掌握半叶法测定光合速率的原理及其操作要点;掌握光合速率、光合产物输出速率、光合产物输出速率占总光合速率的百分比的计算方法;了解光合速率的测定在选育良种、合理施肥、高产品种筛选等方面的意义。

实验内容:1.光合速率的测定—半叶法;

          2.光合速率的测定—改良半叶法。

  

实验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与含量测定(技术型综合实验)

I.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

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叶绿体色素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其生物学功能;掌握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原理、方法以及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实验内容:95%乙醇、80%丙酮提取叶绿体色素;荧光现象的观察;利用圆形、条形纸层析分离四种色素;光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5.皂化作用(绿色素和黄色素的分离)H+Cu2+对叶绿素分子中Mg2+的取代作用。

 

. 叶绿体色素的含量测定—分光光度法、活体法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原理及其操作要点;掌握叶绿素仪法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及其要点;了解叶绿素含量测定在光合生理、营养生理、衰老生理、氮素营养诊断及作物高光效生理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实验内容:提取叶绿体色素;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色素含量。

 

实验三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水势的测定方法;掌握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原理、方法及结果计算公式中各项参数的含义;了解水势作为合理灌灌生理指标的意义。

实验内容:配制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氯化钙(或蔗糖)溶液,并各抽取1mL放入对应编号的青霉素小瓶;用打孔器打取待测鲜叶小圆片并每瓶放入10片;叶圆片与盐液进行水分交换;染色;回滴蓝色小液滴于甲组试管液体中部;观察蓝色液滴升降情况并作好记载。

 

实验四 硝态氮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比较型综合实验)

I.硝态氮含量的测定—SA-H2SO4比色法

 实验目的与要求:硝态氮是植物最重要的氮源之一,也是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植物体内硝态氮含量可以反映土壤氮素供应情况,因此常作为施氮肥指标。硝酸盐含量又是蔬菜及其加工品的重要品质指标。测定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不仅能够反映出植物的氮素营养状况,而且对鉴定蔬菜及其加工品的品质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实验需掌握水杨酸法测定硝酸盐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硝酸盐测定的意义。

实验内容:硝态氮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植物组织中硝态氮的提取;待测液的硝化;用氢氧化钠调pH12;比色测定。

 

.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测定—活体法(磺胺比色法)

实验目的与要求:NR是一种诱导酶,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等组织,它是硝酸盐同化过程中的限速酶。本实验学习掌握活体法测定硝酸还原酶的原理、酶的提取及测活方法;了解NR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作物氮素营养诊断和育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实践价值。

实验内容:亚硝态氮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试材处理,称取叶样 + 提取缓冲液;真空泵抽气、排气,使叶片软化沉入试管底部;酶促反应(暗处保温);TCA杀酶;抽取反应液+ 显色液 并显色;比色测定亚硝态氮浓度。

 

实验五 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磺基水杨酸法

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脯氨酸测定的方法;掌握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原理与操作方法;了解游离脯氨酸含量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以及作为抗旱育种、抗寒育种生理指标的应用价值。

实验内容:试材的逆境胁迫处理;脯氨酸标准曲线的制作;脯氨酸的提取,显色;甲苯萃取红色反应物;比色测定脯氨酸的浓度。

 

实验六  呼吸速率的测定-小篮子法(或广口瓶法)

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测定呼吸速率的方法;掌握使用小篮子法(或广口瓶法)测定植物呼吸速率的原理及基本方法;呼吸速率的测定在植物生长发育、作物栽培管理及农产品贮藏保鲜(采后生理)的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和实践意义。

实验内容:试材的培养与处理;空白滴定;样品滴定;结果计算。

 

实验七 种子生活力与根系活力的测定(比较型综合实验)

I.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种子生活力测定的方法;掌握BTB法、TTC法、红墨水法和纸上荧光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比较TTC法和红墨水法测定结果的差异;了解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在鉴定种子品质、确定播种量及种子生理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验内容:BTB法;TTC法;红墨水法;纸上荧光法。

 

.根系体积与活力的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排水法测定根系体积的简便方法;掌握甲烯蓝吸附法测定根系吸收面积和TTC法测定根系活力的原理及测定方法;加深对根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活力水平既可作为生长和营养指标又可作为植物吸水和吸肥指标的了解。

实验内容:根系体积的测定—排水法;根系活力的测定—TTC法、α-萘胺氧化法;根系总吸收面积与活跃吸收面积的测定—甲烯蓝吸附法。

说明:根据需要可选做1-3项内容。

 

实验八  CATPOD、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技术型综合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CATPOD不仅是线粒体外的末端氧化酶,而且还是重要的保护酶系统,CAT还参与光呼吸代谢,RuBPCase占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50%。因此CATPOD、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在光合、呼吸、衰老、脱落及逆境生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CAT活性的测定方法,学会用高锰酸钾滴定法对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测定;掌握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的原理与方法;熟悉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及其原理。

实验内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高锰酸钾滴定法;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愈创木酚氧化法;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

 

实验九、生长素类物质对根、芽生长的影响

实验目的与要求:观测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稻、麦种子根、芽生长的促进和抑制的生理作用;试验资料整理后填入记载表,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原理;加深对生长素浓度效应的理解。

实验内容:种子消毒;在7套培养皿中配制101.00.10.010.0010.00010 mg/LNAA溶液各10mL,并各插入1张圆形滤纸;每皿播种20粒种子;培养;24h后每皿选留发芽整齐一致的10粒继续培养;72h后测定根、芽长度。

 

实验十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植物组织逆境膜伤害程度的测定)—电导仪法

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膜透性与逆境及抗逆性的关系;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导仪法测定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原理及操作要点;了解细胞膜透性的测定在逆境生理研究中的意义。

实验内容:容器的洗涤;NaCI标准曲线的制作;试材处理;测定电导率;观察高温、低温因子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实验十一  赤霉素(GA3)对小麦种子α-淀粉酶的诱导形成

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深入了解赤霉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了解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不同点及其活性测定的意义;掌握恒温水浴的控温方法;学会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淀粉酶活性的原理及其操作要点。

实验内容:小麦种子的选择和赤霉素预处理;淀粉酶的提取;麦芽糖(或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淀粉水解及酶活性测定。

 

实验十二  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DNS法、间苯二酚法、KI-I2显色法、蒽酮法测定还原糖、非还原糖—蔗糖、贮藏性多糖—淀粉、结构性多糖—纤维素含量的原理及操作方法;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了解植物体内的碳素营养状况以及农产品的品质性状等常以糖含量作为重要指标加以测定的意义。

实验内容:糖标准曲线的制作;糖的提取;还原糖含量的测定—DNS法;蔗糖含量的测定—间苯二酚法;淀粉含量的测定—KI-I2显色比色法;纤维素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四、学时分配

 

主要内容

各个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理论

实验

习题

讨论

其它

小计

0

绪论

1

 

 

 

 

1

 

第一章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0

 

 

 

 

 

复习

第二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5

2

 

 

 

7

 

第三章

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

5

4

 

 

 

9

 

第四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7

4

 

 

 

11

 

第五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4

2

 

 

 

6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

4

0

 

 

 

4

 

第七章

植物生长物质

6

4

 

 

 

10

 

第八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6

4

 

 

 

10

 

第九章

植物生殖、成熟、衰老与脱落

7

 

 

 

 

7

 

第十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3

4

 

 

 

7

 

 

合计

48

24

 

 

 

72

 

五、作业、练习的安排与要求

  每一章可布置适当的作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作业,并按规定的时间将作业本交给教师,教师应及时批改,并将成绩登录在记分册上。

六、相关联的课程:

1.先修课程

植物生理学应在植物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课程开设之后进行。

2.后续课程:

栽培学、育种学、种子生产学、植物营养与施肥。

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植物生理学,李合生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建议参考书

1)植物生理学,王忠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植物生理学,张继澍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植物生理学,武维华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植物生物学,杨世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植物生理学(第6版),潘瑞炽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八、考核

1.考核方式与方法

笔试闭卷。

2.总成绩的组成及结构比例

课堂提问、实验、作业等占30-40%,课程结业考试占60-70%。


Copyright © 2008-2011.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本课程网站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供教学使用,不做商业用途